1·要先倾听孩子说的话
常常置之不理。 孩子的要求对大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,可对他却很重要 孩子因能力有限表达不清,导致大人没有耐心倾听,会使孩子感到沮丧和不被尊重。 如果大人能经常倾听孩子的要求,孩子也不太会拒听大人的命令。
2·大人对孩子的要求应衬合实际
大人常对孩子提些孩子搞不明白的要求,或是一次性提出太多、太复杂或不明确的要求,孩子都难以实现。长此以往,孩子就会产生无力感,不知道怎么做才会达到大人的标准,索性固执己见,故意不作为。
3·说话要有亲切感
不要在距离很远的地方或背对着孩子发号施令,应该注视着孩子,最好是蹲下来,在同一水平面说话,让孩子有亲切感和被尊重感。
4·命令要简单亲切
学龄前的孩子,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,所以大人的吩咐要清楚明了,简单易懂,不要模棱两可,复杂深奥。
5·如果孩子对大人说的要求没有反应,可通过另一种方式引起他的注意一一移动孩子的身体
比如叫孩子吃午饭,而孩子只管玩,不理睬,可把他抱起来,带回桌边。如果他在伤害他人,又不听劝告,要立即终止他的行为,带他离开。态度要友好,不要大声呵斥,强行把孩子拖走。
6·表示关心
当孩子愿意听你的话时,要及时表扬,表示更多的关心和注意,比如说,“我一叫你你就过来吃饭,我很高兴,谢谢你”。
《根本就不脏嘛》
主人公是一个极其淘气的孩子。比如,在吃饭前,妈妈说一定要洗手,她会回答:“可是我一直用餐具吃饭啊,手脏有什么关系呢?”“只有在吃豌豆的时候,才需要用手抓,可是我压根就不吃豌豆!”
对于家长来说这真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,多么执拗的孩子啊。她不喜欢洗手,觉得只有手真的很脏时才需要洗,而自己的手根本就不脏。虽然她会玩泥巴,还摸小兔子,玩水,,抓鱼,可是她认为这些根本用不着洗手。 有一天,妈妈告诉她,她手上其实有好多好多细菌,小女孩儿由此想到了许多许多。
我的两个孩子小时候也不愿意洗手,为此我给他们看了书中放大版的细菌,他们吓坏了,一想到这些虫子都会粘到食物上再被吃到肚子里,就乖乖地洗手去了。
这个故事非常幽默搞笑,会让很多大人回想起童年。虽说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,但理智告诉我们,讲究卫生是一个孩子
在涉世之初就要养成的好习惯,尽管孩子百般耍赖,大人还是不能妥协,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与监督。
《星期二洗发日》
看到标题就会觉得非常亲切吧。
很多孩子都很怕洗头,不哭不叫的孩子真的很少见。 我的女儿整整哭了半年,各种洗头的方法和装备我都试过了,但只要淋浴喷头一举,她就哇哇大哭。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,她特别有兴致,还腼腆地笑了,也许跟小主人公很有共鸣吧。
麦克非常讨厌洗头。 每天早晨,麦克一睁开眼睛立刻就问:“今天星期几?”而星期二是洗发日。因为怕洗头,麦克也害怕星期二。
接下来,故事的“主戏”就集中在麦克和小姐姐丹妮日身上,丹妮想帮麦克(或者也想帮妈妈)初底解决每个星期二必定会上演的“洗头大战”她酝酿了一段时间,有一天想到了一个好主意,丹妮建议麦克干脆理一个大光头,这样"妈妈就没有东西可洗了”。
来到理发店,看到另外一个小男孩儿理头发的情景时,麦克打了退堂鼓,姐姐提醒他“今天是星期二,是洗头日”,麦克还是说“我想回家”。到了这个时候,小麦克的心里已经衡量出,洗头再讨厌,也“总比理个大光头要好吧”!
《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》
这本荣获2012年“罗尔德·达尔幽默童书奖”的绘本,源自作者女儿成长中的真实故事,小孩子故意找碴儿、发牌气的场景,相信能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.故事以“我”的口吻娓娓道来,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小女孩儿贝拉那单纯敏感的内心世界,进而用孩子的视角观察、感受周围的人与事,体会那些“小事”带给孩子的冲击,倾听孩子对爱与理解的渴望。
故事的主人公贝拉度过了“大喊大叫的一天”,就像有朵小乌云跟着她,挥之不去。她心情糟糕极了,用“大喊大叫”的方式撒泼耍赖。细细看来,这些让她不爽的都是“小事"一一成人往往会禁不住说“干吗那么在乎呢"“没事的”“你应该..”,而这正是成人容易陷入指责与说教误区的地方。
让我们来看看贝拉妈妈是怎么做的吧-一一她没有顺着孩子的负面情绪走,而是让她先发泄,然后适当安慰。
首先,贝拉在大喊大叫时,只是在抱怨,只是陷入糟糕的情绪后无法摆脱,并没有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,所以,贝拉的大喊大叫算不上是“错"。其次,贝拉在抱怨吃鸡蛋、饼干碎掉、不想穿鞋时,贝拉妈妈没有迎合她的不合理要求;在贝拉抱怨洗澡水凉、饭菜烫、不想睡觉时,贝拉妈妈也没有惊慌失措地赶来照顾她。
贝拉妈妈一直在做的就是静静陪伴,但绝不纵容溺爱。夜晚来临,贝拉大喊大叫的一天结束了。情绪平静后,此刻的贝拉最需要什么呢?一个温暖的拥抱,一句宽慰的话语.那是妈妈的爱,贝拉知道,无论怎样,妈妈都是爱着自己的。